

本月初,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——九期一上市的消息引爆了我们生物医药人的朋友圈,但业内专业人士就“药物作用机理阐释不明”“Ⅲ期临床试验周期过短”“效果评估依据不充分”等问题提出了质疑。
无论这款药有用与否、关于它的质疑是真是假,其实小编都不在意。作为更关注科研的小编,注意到的一点是,该药物作用原理是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来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。
肠道微生物又一次重磅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!
众所周知,肠道菌与人体的很多疾病相关,目前这一块的研究热度依然不减。
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熟悉一下肠道菌的研究套路,希望能给正在写国自然或省自然、硕士开题或博士科研计划书的你带来一点点帮助。
研究菌群与疾病,从整体上看,无外乎三种模式:关联关系探究、因果关系探究和应用菌群干预疾病的研究。其实这三点即独立也相互关联。
一、疾病与菌群关联关系类研究
01 特征菌群类研究
此类研究目的主要是客观地描述人体菌群组成的特征,解释某种疾病或现象与其共生菌群的关系。
研究思路:
此类研究方法相对比较简单,设立疾病组和健康组,通过大样本量对比研究,确定特定人群的特征微生物组成。目前此类文章已经发表了很多很多,几乎各种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都有涉及,如今想发高分文章,选题角度一定要新颖,而且一般需要的样本量较大,最好能再结合代谢组学等其他组学做多组学关联分析,在找到差异菌群的同时,对差异的代谢通路进行关联分析,这样文章相对比较容易上档次。
02 菌群影响因素类研究
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有很多:遗传、生活方式、饮食习惯、运动、生活环境等都是影响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原因。
例如:对新生婴儿菌群组成影响因素的研究,比如分娩方式、孕期饮食、喂养方式(母乳、提前添加辅食、配方奶粉)、早产儿等,研究对婴儿肠道菌群影响的因素,对后续指导和维护婴儿健康有重要的作用。
二、疾病与菌群因果关系类研究
01 细菌功能验证及疾病机理研究
潜在致病菌或有益菌的功能验证及疾病机理研究思路:
1.确定一种或几种目标菌,利用动物实验对该菌进行验证,通过分析临床理化指标,探讨该菌与疾病的关系。
2.收集处理后动物模型粪便样本,测序,探讨该菌如何影响肠道菌群致病或改善疾病;
3.结合临床指标、理化结果、微生物结果,综合分析作用机制。
02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菌群相关性研究
研究思路:
三、菌群干预类研究
肠道菌群研究常用的干预手段:
研究思路:
1.研究治疗手段(不同药物干预、同药物不同剂量干预、干预不同天数、益生菌、粪菌移植等)对疾病的治疗效果(临床指标、理化指标等),基于临床指标判断治疗效果;
2.比较疾病组、疾病干预组、及健康对照组微生物组成的差异;
3.验证治疗手段是否是通过改变菌群后治疗效果。
今天的分享主要是讲思路,没有讲具体的方法,其实现在研究肠道菌群的方法无外乎16S rRNA测序/宏基因组学测序+代谢组学,可以说这是目前最流行的做法了。代谢组学相对更接近表型,基因测序与代谢组学的结合,能够更全面的阐述深层次的机制问题。
往期相关链接:
Nature Medicine|肠道菌群与早衰,高分文章解析
Gastroenterology:肠道菌群与结肠癌高分文章研究思路
C位出道的肠道菌群
博士苑科研思路总结:肠道菌群相关疾病研究整体方案
这个热点了解一下!2018年肠道菌群相关国自然基金分析